那寺,那座名叫“報恩”的寺,就在我兒時記憶中回故鄉的路上。
這條路,是條小路,是條鋪著鵝卵石又長滿苔蘚的小路。當走到兩山相隔的一個凹型的山?口時,小路會延伸進一個有幾幢破舊、搖搖欲墜的寺廟里。廟雖舊,但廟門前的三個大字,似乎時常有人去擦拭過的那種錚亮、那種發光。
這三個大字便是:報恩寺。
因為父母在縣城工作,我自小也就成了城里人。但我舍不得一直在鄉下老家的奶奶。有可能是奶奶更舍不得我哩。每到周末,奶奶就會走二十多里鄉間小路到縣城把我接回老家,與她周末團聚。那時我小,大約七八歲,奶奶每次總是把我背著回故鄉的,而且每次背我到報恩寺時,奶奶都會把我放下來喘一口氣,歇一歇腳。
奶奶這一背就是幾年,隨著年齡的長大,更隨著“報思寺”歇腳次數的增多,我對這寺廟有興趣了,便吵著鬧著要奶奶跟我講眼前這“報恩寺”的故事。
從我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奶奶卻總不把“報恩寺”的故事講給我聽,她后來告訴我說是因為我小,講了也不懂。但那時奶奶每次背我進寺歇腳時,她都會帶我進寺廟中向菩薩作揖打躬。嘴里一直念叨“報恩,報恩”幾個字。就這樣我從小學一年級跟奶奶念叨著“報恩”二字長到了小學六年級。奶奶似乎發現我長大了,于是才一本正經地給我講起了“報恩寺”的故事……
奶奶說這是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后查證為梁朝葵未年間,距今1500多年),有一家三口從遙遠的長江邊上來到了煙閣鄉的吳家村。他們說;這次遠行是來報恩的。到吳家村家家上門致謝后,這一家人便在吳家村的這座山埡口建起了這座寺廟。他們便給寺取名為“清靜寺”,又叫“見口庵”。這一家人的心意便是讓這恩人家鄉的鄉親,讓菩薩給予庇護,讓人人得到安益、清靜!耙娍趶R”便是這家人感恩建寺的宗旨;即凢世間窮人進寺見口便濟。
原來,在1500多年前,煙閣吳家村因為窮,村子里年輕的小伙子都以干“擔腳”為生。他們每年都會結隊去長江擔鹽,一擔鹽擔回城里賣出去,便可得到聊以養家的“擔腳”錢。有一年,村里去長江擔鹽的一個年輕“擔腳”,因為到鹽場遲了時日,便落后了擔腳隊伍。正當他想拼命趕上隊伍時,又遇上下個不停的大雨。無奈中,他只得在山腰搭個草棚苦苦等候放晴之日。誰料正在他搭好草棚當天,山澗突然暴發山洪,滿山的洪流滾滾而來,在他草棚下的大河中,猛見幾個大浪將一艘官船掀到岸邊。船撞在石崖上發出一聲驚天動地的響聲后,船里的人全被拋在船外的洪濤中。
年輕“擔腳”一見,立即飛身撲下河去,很快將拋在船外的一對夫婦救上了岸。當他得知還有一個八九歲孩子仍在破船上時,“擔腳”二話沒說,又撲進了洪濤,將他們的兒子推向岸上后,一個滔天巨浪吞噬了這位年輕“擔腳”的身影。
被救起的這家人其實是來赴任的一個縣令。事后,他從草棚中那擔貨擔中得知救他一家而舍命年輕人的身份后,他便在“擔腳”中打聽。終于知道這年輕“擔腳”便是江西永新煙閣吳家村人。得此準確消息后,他決定棄官感恩,便帶著一家千里迢迢來到這里建寺修行。 于是,長江口的縣令成了這座寺的開基僧人,他的兒子在父母雙亡后,他接替了父母的衣缽,也成了這座寺的后來人。
奶奶的故事把這座寺廟深深地刻進了我的腦海里。
我為舍身救人的“擔腳”英雄所感動,也為誠心感恩的縣令一家而起敬。
故事不長,卻還在繼續……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千年,彈指一揮間。時間老人一下把時光拉到了血雨腥風的抗日歲月。就是在這時光交替中,“報恩寺”的僧人走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建寺報恩的宗旨卻始終沒變。這年,日本鬼子進入了永新境內。全縣人心惶惶!白呷毡尽边@句在民眾心中自發的口號,似乎成了全縣百姓的救命稻草!皥蠖魉隆钡纳艘彩侨,他們也害怕,也想逃,也想保住一條命。正當全寺僧人在猶豫不決時,山外傳過來一個特大的好消息。說是進入永新縣境的日本鬼子不戰而逃了。那是因為永新煙閣吳家村的一個軍長為保家衛國,帶著他的將士殺回了永新。日本鬼子聞風而逃,將軍救蒼生于水火,其功德大焉!可是,就在當年,戰場傳來噩耗,說這位趕走日本鬼子出永新的吳將軍,在一次與日寇作戰中不幸壯烈犧牲。這噩耗一傳進“報恩寺”,全寺僧人無一不落淚。為感恩這位為國家為民族英勇獻身的將軍。寺主持決定派出年輕僧人會同吳將軍村里親人不遠千里來到抗日戰場,將這位民族抗日英雄的尸骨接回永新,隆重地安葬在“報恩寺”開基祖僧人墳旁的后山之上。
斗移星轉,歲月滄桑。時至1500余年后的今天,我特意重走兒時的路;不見了荒蕪,不見了潦倒,撲面而來的是翠竹青青的林蔭小道和別致耀眼的寺廟大殿。人未進殿,誦經聲、木魚聲一下便把我推進了一個神妙的世界。更讓我沒想到的是來迎接我的是兩位有高學歷,戴著眼鏡的年輕女僧人。她倆原出家于上海大寺廟,當我問到她倆為何會選擇到這窮鄉僻壤開壇布道時,她倆幾乎同時指著寺門上“報恩寺”三個字意味深長地笑笑。
哦,我的心熱了;人的最高境界莫過于懂得感恩,懂得報恩!
正當我欲關好車門準備徒步進殿時,身邊突然鉆過來一個七八歲模樣的小孩,他怯生生地朝我問道;爺爺,你車上帶了水嗎?
“有,有!蔽亿s緊從車里取出幾瓶礦泉水交在他手里。
小孩接過一瓶朝我鞠了一躬;謝謝爺爺,我只要一瓶。說罷便消失在眾多的香客之中。
一進寺殿,我這才發現,在“報恩寺”里絡繹不斷的香客中,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婦,帶著一個看似學生模樣的小青年特別扎眼。我便好奇地走過去想探個究竟。這大娘雖說有八十高齡了,她很健談。她告訴我;她是寡婦帶崽,兒子從小得了小兒麻痹癥,是個殘疾人,長大后娶了個媳婦也是個殘疾人。他夫妻生了二個孩子,一個今年高考考上了大學,還一個小的也在讀書哩。老人十分激動地把她身邊的孩子拉在我面前說;我們一家全靠共產黨呀。要是沒有現在的脫貧,我家孩子還會去讀大學?!說著老人從孩子手里拿過大學錄取通知書,顯得無比激奮地;好世界,寡婦的孫子也要上大學喲。
我們正談在興頭,剛剛向我要礦泉水的小孩直朝我們飛跑過來;奶奶,你肯定渴了,快喝水,快喝水……當他一發現我時,有些羞怯地;奶奶帶我們進寺大半天了,我怕奶奶渴……
一句“我怕奶奶渴”,我的眼紅了!
這時我才發現在這眾多的香客群里,有許多牽兒帶女的年輕夫婦們,他們帶著孩子來到這里,不正是為了讓孩子從小懂得感恩,懂得報恩!
今日,先祖的墳塋猶在,英雄的墓碑猶在,“報恩寺”的門匾猶在,祭奠者、瞻仰者猶在……
因為,這墳塋、這墓碑,這祭奠者和瞻仰者,都在向人們眧示:英雄永垂,感恩不朽。
“清靜寺”,“可口庵”,經上千年的風雨滄桑,現在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更為耀眼奪目的三個大字:“報恩寺”。
哦,那寺,那座名叫“報恩”的寺。
作者: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