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頭
良口,自古以來它是一個商貿集市的良好碼頭,水陸交通便利,它坐落在贛江邊上,上游百里是繁華的贛州大都市,下百里是有名的惶恐十八灘即現在的萬安水電站所在地,萬安也是康克清奶奶的家鄉。
良口,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從東到西貫穿一條蜿蜒的澗田河,最終匯集于贛江。澗田河源頭在興國均村,經由寶山澗田在蘿卜洲與順峰河匯集,順峰河的源頭是贛縣的田村和白露。兩條支流到達良口都各有二三十公里。
這條河千百年來惠及了沿河兩岸百姓的生活,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勇敢的人們。但是它發怒的時候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它發難的時候,這水災十分恐怖。在狂風暴雨中,在山洪暴發的驚天動地時,沿河兩岸的各種大樹被連根拔起,豬欄牛欄被頃刻卷入河中。巨浪滔天,波濤洶涌,那些漂浮物都被卷入河中流向西滾滾而去。
良口圩鎮從街頭到街尾全長約六百米,街面寬約十米,兩邊對稱著有琳瑯滿目的商業店鋪,從東往西走,開頭幾家都是編織草席的作坊,編織工具簡單只需要兩個人協作即可。編草席需要一個木制框架,其高約兩米,寬約兩米,木框內有一排密密麻麻的細麻繩豎立在框內,左邊一人用竹片把一根葦草穿入麻繩內,右邊一人用木棒槌從上往下壓實。草席最寬的有三尺六寸,價格約6元左右。一床新草席經久耐用,多年不壞,其散發出來的草香味讓人心曠神怡。往西走是幾家鐵匠鋪,匠人上身赤膊,下身穿著一條被鐵火星燒得面目全非千瘡百孔的褲子,胸前掛著一塊約二尺長一尺寬的竹簾,以防被火星燒傷皮膚。那叮叮當當的打鐵聲和呼哧呼哧地拉風箱聲,互相交織奏響著一場絕妙的音樂。再往西走就是遙相對應的中藥店和衛生院,生病了只要花上幾毛錢就能藥到病除,那里的醫生和護士服務態度都是杠杠的。緊靠著藥店的是皮貨店和廢銅爛鐵收購店破銅爛鐵按斤賣,有時還能回收到成色不錯的古錢幣等老古董。收購店對面是一家銀行營業所,銀圓可以兌換一元紙幣,散碎的金銀銅按斤回收。
皮貨店再過去就是洋錫店,里邊有盛各種茶油,桐油,豬油的油瓶和油桶,燒開水的鐵壺,照明用的各種燈具,油炸米馃的小鐵勺,盛水的大鐵勺,湯勺等應有盡有。往前是布店和百貨店,布店里土布,洋布,機器織的洋布花樣繁多,顏色鮮艷,土布往往經久耐用,結實耐磨。布店的對門是一家煙酒專賣店,香葉,歡騰香煙,價格分別是一毛五和二毛,最貴的飛馬牌香煙要三毛。另有香噴噴的醬油,豆豉,咸魚干,蘿卜干和各種廚房調料。煙酒副食品的隔壁是理發店和茶水店。茶水店里只需要交上5分錢費就可以聊上半天不走。茶水店也是船員們商賈們采購糧食,茶油,桐油等各種物資和上下來往的遠足客人以及難得一見偶遇路過的親朋好友聚集的好地方。茶館里,老板端上一盤瓜子,一盤油炸米馃,二碗米酒,半天時光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邊上還有幾家油炸米馃店,各種米馃有的用料是紅薯,芋頭,蘿卜和腳板薯。有時老板還會叫家人用籮蓋裝上米果沿街叫賣,3-5分錢一個,物美價廉。再往西走就是賣針線和修鐘表的小商店,對面還有旅客住宿的小旅館,住一晚只需要5毛錢。那個時候還沒有塑料水壺,也沒生產礦泉水,口渴了走上幾步,走下幾級碼頭到河里可以飲個飽。那時河水清澈透亮,無化肥無農藥污染,安全衛生,喝飽了也絕對不會肚子痛。
往西沿河邊向下走,又是一個農貿自由市場,也叫下街農貿自由市場,它是一個可以遮陽擋雨的大棚,長約四五十米,寬約二十多米,大棚每隔五六米就砌有一根磚立柱,每二根立柱間有離地面八十公分高的橫木,可供人們坐著休息。在大棚上方停放著一艘龍船保養直到來年的端午節前可再抬下水中。
這個農貿市場經營的主要有小豬崽,雞,鴨,鵝等小動物,販鴨子的老板挑來一籠籠的鴨蛋,邊賣邊出殼,一只只毛茸茸的小鴨子只需要3毛錢。很多農戶都是十只,二十只的買回家去。小鴨長得很快,幾天后就可以讓它們下水,放到田里它們自己就會找小蝌蚪,小蝦,小蟲吃,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就有種說不出來的成就幸福感。
那時候,市場里的雞蛋也只要5分錢一枚,母雞下的蛋自己都舍不得吃,除非是家里來了客人,或者老人小孩生病了才會拿出來給他們享用。賣蛋的錢拿來給小孩買紙筆等學習用品和補貼家用。
市場里還有各種農副產品交易,賣大米那時不用秤,大多是用竹筒量也叫米升,一個筒有的約一斤二兩和一斤五兩。那時的計量單位還是一斤六兩。
到了秋天,山上的野果熟了,土話叫米篩子,也是用竹筒量,這個竹筒就更小,那個時候人們心地善良,樸實,童叟無欺,反正也就幾分錢的事情。
再往西走是一棵十幾個人都圍不過來的巨大古榕樹,夏天人們都爭相坐在榕樹下的碼頭邊,樹根上或躺或睡,各種姿勢各種造型優美無瑕,男女老少互不干擾。大榕樹下建有一個大戲臺,各地劇團下鄉都在那表演,土改和“文化大革命”揪斗四類分子,斗爭走資派也在那戲臺上進行。安徽的黃梅戲《天仙配》,萬安的地方戲《梁山伯和祝英臺》,贛南的采茶戲《送郎參軍》,《釣拐》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這個戲臺有多少人聆聽了美妙的音樂,有多少人得到了報復后的滿足快感,又有多少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痛苦回憶都已成為歷史!拔母铩焙笃趶氐状騺y了公,檢,法的正常秩序,他們挾私報復,隨意捆綁他人,戴高帽子,掛牌游街示眾的瘋狂行為也成了過眼云煙。
戲臺的對面是朝陽廟,原先廟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樣的菩薩,后來都被丟到河里被河水沖走了。朝陽廟也就變成了后來的糧站和糧食倉庫。
在街的中段位置,據說是楊萬峰老板捐資修建的這座鋼筋水泥大橋,橋的全長約二百多米,寬約3米,一共有十六個大橋墩,橋面上有幾十個用鋼筋連接起來的安全護欄水泥圍墩。這座橋經受了近百年的巨大山洪的激烈沖擊,山洪來時有被暴雨沖刷下來的民房,豬牛欄的木料,各種連根帶葉的巨大樹木。它們橫架在橋墩上直到洪水退卻后才被人們鋸拉斧劈清除掉。
到了夏天的晚上街上的居民從各自家里搬出自己的竹板床,草席放在橋面睡覺,在那里河風徐徐吹來帶來夏日絲絲涼意。河面上風大,既不用扇子也沒有蚊子,比現代的空調自然舒服多了,人們講講故事,嘮嘮家常,那是一個天然的絕妙休息場所。
圖片3
在橋頭有一塊三四十米長,十幾米寬的農副產品交易場地,從四面八方來的糧油,大米,豆類,瓜果蔬菜,柴草等應有盡有。柴草樹枝3毛錢一擔,片子柴五毛錢一擔,采籽瓜2-5分錢一個,瓜籽歸還瓜農。在橋頭有條用麻石條砌成的階梯直通河里。上午在碼頭上擠滿了洗衣服的老嫗和年輕婦女,那時洗衣都是用油茶籽枯餅,河水是免費的,想洗多久就多久,那里也是新聞發布會的傳播各類新聞的好地方。張家養崽,李家吵架都是互相交流的信息平臺。婦女們有時候還會和船員們互動,潑水開各種玩笑,歡聲笑語滿河中。河對岸,南岸有一座優美的古建筑,叫萬良閣,后來也成了糧食倉庫。
良口,每到端午節的龍舟比賽是最熱鬧的群眾慶典活動。良口和良富各抽調二十余名身強體壯熟悉水性的年輕好漢,組隊拼搏定勝負。以贛江為界,良口隊代表澗田順峰為東片,良富代表沙坪彈前為河西片。這幾天他們像梁山好漢一樣大魚大肉大碗飲酒,比賽時用盡畢生吃奶的力氣在龍舟上奮力沖刺。據說哪隊龍船贏得了比賽那年就決定了是東片還是西片風調雨順的豐收年。龍舟比賽時在人群中有穿著干凈整潔的年輕小伙,有身穿花衣服的漂亮姑娘們。她們嘻嘻哈哈,不時用眼角的余光關注著小伙,心里想他是哪里人?姓甚名誰?家住何處?總想探聽奧秘的樣子。
在街上是更多更擁擠的各式人群,他們中間有商販,有菜農,有買菜的船員,有裝卸搬運貨物的搬運工,還有從唐江,萬安縣城來的扒手。那時人們兜里雖沒有幾個錢也還有是有人袋里有小偷們感興趣的獵物。那時小偷們在人群中竄來擠去尋找獵物,這里是最容易下手的好去處,技術不高也絕不會落空。
整條街面到處都彌漫著各種食物香味,有酒香,茶香,油炸米馃香,艾葉菖蒲荷葉香,還有姑娘們身上散發出來的汗腺汗水香,香荷包,炒瓜子香。那個時候良口也是我們窮小子向往又害怕的地方,想去又身無分文,偶爾用一分錢買了一顆玻璃紙包著的糖都舍不得立即吃掉,聞了又聞,舔了又舔,包好再放回袋子里,還不時拿出來再聞聞其香味。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良口,永遠消失了的良口。為了國家建設,為了建設萬安水電站,現在的良口是一片碧波蕩漾的大湖泊了,過去的良口永遠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