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點擊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陽明“心”路第三步:“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嗎?
·000-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研究和鑒賞八大山人?
·讀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3
·書:中國人的魂,中國人的命——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2
·人生立志,要抓住三個關鍵點——傳承中國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處之03
名家賞析 更多>> 
--- 劉上洋 ---
·萬里長江第一灣
·劉上洋《老表之歌》研討會發言摘錄
·劉上洋長篇小說《老表之歌》研討會在京舉行
·難以攀登的美
·沒有一棵樹的城市
--- 彭春蘭 ---
·文學女人的情愫
·相逢何必曾相識
·楓葉情
·爸爸的吻
·媽媽的愛
--- 劉 華 ---
·我省著名作家劉華新書《一杯飲盡千年》出版發行
·酒中墨 杯中詩——讀劉華先生《一杯飲盡千年》有感
·飲盡千年的孤獨
·數點梅花天地心(序)
·去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掃墓吧
--- 朱法元 ---
·糾結的畸情
·南非遐思
·寶島情思
·啊,馬塞馬拉
·企鵝歸巢
  您當前的位置 : 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  江西散文網  >  精品推薦
 
程暉:嶺上一片秋色
江西散文網    2021-03-08 17:38

  文/程暉

  時令已近大雪,北方朋友的微信朋友圈里早已曬出了各種美麗凍人的雪景,但幕阜山的一草一木好像還沒有做好和秋天告別的準備。汽車駛離大廣高速進入修水縣鄉村公路的時候,剛剛下過一場小雨,雨過天晴,一片輕霧彌漫于山間,氣溫濕潤清新,略有涼意,打開車窗,不時飄進一陣沁人心脾的桂花香。

  這是南方的初冬,空曠浩蕩,寂靜潤朗,草色氤氳。綿延數百公里、橫貫湘鄂贛三省的幕阜山脈宛如盛裝淡妝的少婦,體態輕盈優雅。漫山遍野盡是紅、黃、金、綠色組成的絢爛景致,芬芳四溢的是桂花,火紅耀眼的是楓林,金黃挺拔的是銀杏,清翠滴綠的是茶園。山間小路在斑斕的色彩中蜿蜒,兩旁青苔黃葉,枯榮相間,高低相依,錯落有致。不知名的野花嬌艷怒放,百態千姿。林間的小鳥歡樂鳴唱,節奏明快。不遠處的山坡上,一陣輕風乍起,紅葉如展翅欲飛的蝴蝶在風中翩翩起舞,又像一團團熊熊燃燒的烈焰游離在空中,在盡情地向人們宣泄著美妙的秋色!

  幕阜行觀南北地,峰尖坐看東西州。幕阜山脈的主峰黃龍山,海拔一千五百多米,山川深重,鐘秀奇多,一派原生態的原始風光,被譽為“江南香格里拉”。黃龍之上,可見萬里長江的白帆點點,鄱陽洞庭的波光粼粼,有“一山觀兩湖,一水流三江”之說。禪宗七宗之一的黃龍宗,發源于黃龍寺。黃庭堅、蘇東坡等歷代達人賢士在此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章石刻。汽車沿著盤旋的公路行駛不到1小時,就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黃龍山下的黃泥嶺。

  大廣高速貫通前,黃泥嶺村是遠近聞名的“窮窩”。當年從南昌坐車到這里,中途要轉2次車,7個多小時才能到村里。當地民謠:南瓜干,紅薯粉,結親莫結黃泥嶺。2009年我曾在黃泥嶺村掛點扶貧一年,當時村里176戶人家,有超過三分之一還是泥巴墻。大廣高速的貫通,為黃泥嶺打開了一扇發現外面世界的窗口;旅游公路的拉通,則為黃泥嶺插上了飛翔的翅膀。當地依托得天獨厚的人文和自然生態環境,打造“春花、夏學、秋實、冬養”的四季旅游鏈條,一年四季登山游覽的、探幽訪古的、論證考察的、朝覲參拜的川流不息,每年吸引著數十萬游客,巨大的游客流量也為附近村莊的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能量。黃泥嶺村不到10年時間,在全縣首批脫貧摘帽,全村58個建擋立卡戶、208名貧困人口全部退出貧困標準。

  站在村口,面前一棟棟白墻紅瓦的房子,干凈寬闊的穿村柏油路,家家戶戶前后高低錯落的綠化景觀。路的一側,粉紅的醉蝶花,一簇連著一簇綻放;另一側,毛茸嫩黃的黃花槐,一樹挨著一樹盛開。這些讓我突然間有些恍惚,怎么也無法和10年前的黃泥嶺聯系在一起。極目遠眺,寥廓的天空下,幾行雁影,在遠方逶迤。沒有了莊稼的襯托,村前那片依山順勢的茶園更加醒目,波濤起伏,一望無垠,嬌翠欲滴。不遠處幾戶農舍掩映在竹林中,有裊裊炊煙緩緩升起。庭院里,窗沿下,曬滿了茄子干、紅薯干、辣椒醬、南瓜醬以及各種臘肉、香腸……,美麗的大自然賜給了勤勉的人們豐碩果實,讓美麗迷人的秋色更加生動飽滿。

  高速公路掛線兩旁,盡是改造后的農家小院,有的是青藤簇擁、翠竹環繞的漂亮民宿,有的則成了煙火氣十足的農家樂。走進“老家味道”餐館,老板羅傳虎剛剛送走了一撥游客,他一邊忙著收拾桌椅,一邊和我們聊著。羅傳虎父母早故,30歲還是孤身一人,在外打工5年也沒掙到幾個錢。三年前,村里通過專項扶貧貸款幫他貸到10萬元,開起了這家農家樂。傳虎的柴火灶、農家菜很有特色,有時一天要接待十幾桌客人,四季有客源。他自創的“四灶連燒”,就是把四口大柴火灶連在一起,在顧客的參與下,按照顧客要求炒蒸煮悶一條龍完成一桌純正的農家飯,一時成為當地網紅打卡地。

  從“老家味道”出來,碰上正匆匆從餐館門口走過的村支書徐貴根,老徐一眼就認出我了。我問老徐,村里都摘帽兩年了,怎么還這么忙。老徐邊走邊和我聊著:現在上面要求“四不摘”,防返貧的壓力還是很大,村里的工作量也很大。9月底,村里引進一家國有企業種植中草藥,村里15戶脫貧基礎不是很牢固的全部入股,并分片負責藥材種植基地看護,每月可拿1800元工資。村里集體經濟這幾年活了,正考慮給所有脫貧標準不是很高的脫貧戶買一份商業性防貧保險,防止因災或因病重新返貧。這件事做完,可以為返貧上一道鎖。老徐又如數家珍似說著一家一家脫貧戶的情況,不知不覺我們已經走到了村西口。

  一長排十幾個長方形的魚塘,在已經收割的田野中,顯得十分壯闊。兩邊長滿枯草的塘壩上,一個身材瘦長的男人,正在往魚塘拋青草,我認出這是住在村后的老羅。老羅是村里建擋立卡戶,前幾年在村里幫助下承包了5畝魚塘,一年后脫貧。后來擴大了養殖規模,不料去年夏天一場多年末遇的特大暴雨,水塘被沖垮,塘里的魚兒連同他當時正在守堤的17歲兒子一同沖走,人財兩空,老羅病在床上三個多月。幸好村里為他買了貧困特種保險,利用保險公司賠付的資金,村里幫他修復并加固了魚塘,今年春天又多方籌集二萬元資金幫他購買魚苗,如今大的魚已經有三四斤。

  午后的暖陽照在波光鱗鱗的水面上,一只水鳥,斜插著從水面飛快地掠過,留下一道美麗的弧形。在老羅剛剛拋灑的青草旁,魚兒在雀躍嬉戲。因為很少用飼料,老羅的草魚格外鮮美。老羅告訴我,吃這種青草的草魚沒有泥腥味。目前有不少客戶慕名到這里預訂,已經收了5000多元預訂金,今年賣魚收入估計應該有6萬元。老羅說這話的時候,臉上現出靦腆的微笑。

  徐支書告訴我,前段時間有件事讓他茶飯不香,就是村里黃龍山茶廠的事,村里有40多戶靠這個茶廠脫貧。黃龍山茶廠在省茶葉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下,建廠不到三年,就闖出了一條路子,去年純利潤近400萬元。今年因為市場低迷、流通不暢等因素,茶葉銷售受到一定影響。這幾天縣里農業農村局、商務局、發改委的領導都來過茶廠,商量扶持廠里茶青收購、茶葉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打通茶業產業鏈。說到這里,老徐提出正好要去茶廠,讓我一同去看看。

  攤青、殺青、揉捻、烘焙……黃龍山茶廠里機器轟鳴,人員穿梭,十分熱鬧。老徐告訴我們:現在是在做秋茶。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這秋白露說的就是秋茶。秋天降水少,氣候干燥,茶樹經過春夏兩季生長、采摘,新梢內含物質相對減少,葉色較黃,芽葉較瘦小,葉張較薄,但滋味平和,水薄甘甜,還是很有市場。秋茶制作與春茶略有不同,在殺青工序中應多拋少悶嫩殺,出葉后要盡快抖散攤涼,運送保管過程時要注意防止鮮葉水分散發過快和脫水過多。

  為打通銷售渠道,縣里正在采取措施,省里的茶博會、展銷會及各種大型茶事活動都擺上了黃龍山茶葉,中通、韻達等網銷快遞網店已經入駐黃泥嶺,上海、杭州、廣州的鄉友剛剛拉起了一個規模很大的“黃龍山茶群”……

  轉眼已是黃昏,周圍群巒疊翠,薄霧空濛。我們踩著山間小路的落葉,深吸著山澗清潤的空氣,輕緩著腳步離開黃泥嶺,不想驚擾暮色下這深秋的靜美。黃龍山的秋景漸漸模糊,但黃泥嶺的秋色在我腦海中卻越發清晰。我想,應該是洋溢在脫貧后黃泥嶺人臉上的笑容,豐富了這大山深處的景致和氣韻,讓人無法忘懷。(原載于2021年2月24日《人民日報》大地副刊)

  作者簡介:程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等刊物發表各類作品60余萬字。作品入選江西高等院校教材《新語文》、內蒙古高中語文課外閱讀教材等多個選本。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趕散》《那二爺的戰爭》《霧街》《南國陌路》;散文集《漸行漸遠之夢》;詩集《那片湛藍的天空》;紀實文集《失重的犁頭》等。

編輯:汪潘倩穎
來源:大江網
    相關新聞:
我來說兩句:
[ 網友留言只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大江網立場 ] 昵稱:     
    請理性評論、文明發言,勿發布違法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們將不予發表或刪除可能引發法律糾紛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少妇黑人粗硬中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99精品一区电影|国产在线一二三|在线播放91灌醉迷J高跟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