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凡云
我的故鄉是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令人向往的地方。在我的印象中,兒時有種叫英雄模范的東西滲透在我們的靈魂里。兒時的故鄉我總能聽見微風捎來莊稼與葉片發出的聲響,聞過泥土與麥香混合在一起彌散開的鄉村時的氣息……而鄉村吹哨人則以另一種方式為土地吶喊,為這片土地上的勞動者吶喊,是一種精神,注入我們的骨胳和血液。我愛故鄉的錦江,我愛江邊故鄉村落的小橋、石墩。從某種意義上講,油菜、芥菜等都是我山好水美的心靈故鄉,而在精神本質上講,吹哨人更會令我憶起兒時的故鄉,在我心靈上,在游子的鄉愁中,吹哨人揮之不去。吹哨人是一條路,吹哨人是拉著軛的牛,執著推進,拯救與堅守,其熱情激昂的調子感染遠方。
新中國成立初,伴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電波,中國的行政體制實行省、市(地區)、縣、社、隊管理模式,我的老家當時是江西省宜春地區新建縣義渡人民公社潢坊大隊第一生產隊,村莊居住700-800余人,分為三個生產隊。
我為祖國高興,我要為祖國“吹哨”!這是我兒時常聽到我們生產隊老隊長吳永晉常說的一句話,他1920年5月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舊社會讓他受夠了苦難,是新中國讓他慶幸活得更幸福,他要為國家作一些貢獻。
吳永晉和魏江香(現年90歲)結為伉儷,一生沒有什么嗜好,那個時候抽經濟牌香煙,每包8分錢,喝著自家制的米酒,在生產隊干農活,是一把好手,在家里什么活都會干,會炒美味佳肴,遇生產隊村民家里有個紅白喜事,免費下廚,充當起廚師,遇生產隊老人去世,他不怕累和臟,給老人擦身,穿壽衣,不收分文,讓逝者有尊嚴,入土為安。
按輩分,我稱吳永晉爺爺。魏江香奶奶向我講起吳永晉的往事,她滔滔不絕。她嫁給爺爺,幾十年夫妻,都是爺爺讓著她,沒有吵架、打架,罵過她,他是一個好隊長,好丈夫、好父親,對兒女非常疼愛,是個大好人。吳永晉1.78米的個頭,身材魁梧,四方大臉,雙眼炯炯有神,僅讀了一年私塾,文化程度雖不高,但非常聰明,扶犁打耙是一把好手,人稱“老黃!。人家挑擔100-120斤,他能挑150-170多斤,五、六十年代,完全靠手擔肩挑干農活。第一生產隊200余人,300-400余畝田地,為了解決村民過上好日子,他絞盡腦汁,積極組織村民開荒種地,改造洼地,在他的帶領下,苦干、實干加巧干,擴大土地面積200余畝。那個年代,我的家鄉洪澇災害頻繁,一遇決堤顆粒無收。為了大災之年讓村民還有口飯吃,不挨餓受凍,自從他當上隊長那一天開始,天蒙蒙亮就到各家門口吹哨或叫村民起床下地干活,他自己提前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在地里干起來,這種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的精神鼓勵了村民干活的積極性。為了讓早晚稻有個好收成,他打破常規,采取農機肥和有機肥相結合,派人到高安,南昌等地買來數千斤,甚至幾萬斤,磷肥、碳酸胺化肥,石灰改良土壤結構。由過去每畝200-300斤至600-700余斤,比其他生產隊糧食產量提高了50%,共計產糧近50余萬斤,除交公糧、余糧、分口糧外,還有一些資金積累。他從不參加生產隊糧食等其它農作物的分配、會計、出納按生產隊規定嚴把關。當年第一生產隊被新建縣評為“全縣糧食生產先進單位”榮譽稱號,他本人又多次被新建縣、義渡人民公社、潢坊大隊評為“勞動積極分子”稱號并通報表彰,是方圓幾十公里遠近聞名的實干家和老黃牛。
吳永晉帶領生產隊的村民,每年冬修水利,挑著被褥,拿著鐵鍬、土箕和扁擔,從松湖街口至三埂,近20余公里修堤,參加向陽堤,鐵壁堤萬人大會戰,派出優秀青年參加南昌萬歲館的修建。在他的帶領下,保質、保量、高標準的實成了各項任務,受到了義渡人民公社領導的高度贊譽,第一生產隊就是不一樣。而關于他柔情的一面,我都能輕易地擷取一雜花絮。楊治平、熊保鳳夫妻1968年帶著一家5口人,從松湖供銷社下放到潢坊村第一生產隊落戶,他們一家人同村民一起生產勞動,過著老百姓的平民生活。吳永晉隊長看到吳凡鳳早年喪父,靠母親帶著四個兒女相依為命,過著吃了上頓不知下頓在那里的極苦生活,對這樣的貧困家庭,要想找個對象,成家立業,結婚生子,那是天方夜潭的美事。吳永晉卻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找揚治平、熊保鳳他們倆夫妻做工作,說吳凡鳳人長得清眉內秀,老實肯干,在他的介紹下,吳凡鳳和楊金仔終成眷屬,他們現在兒孫滿堂,過著幸福生活。
有時,我回故鄉,碰見堂兄吳凡鳳說起他們這段婚姻,他興奮地對我說,“要感謝老隊長吳永晉,是他的大恩人”。這次回故鄉,我走訪了幾位第一生產隊老人,得知有5戶人家得益于他的關心、關愛,度過了那段難于忘懷的歲月。吳世桃、吳永愛、吳世長、吳凡鳳和我家,吳世桃四兄弟和母親生活。他的四弟吳世松從軍,只有老大、老三、老四娶親成家。老二單身,過著清貧的生活。我家兄弟多,靠父親20余塊錢月工資及母親200余工分,養活11人。我記得年底分紅領取口糧等東西時,吳永晉動員強勞力先借工分錢,讓我家人先過上年,把糧食挑回家,年后,靠奶奶、母親、種田、養豬、種菜和父親的工資慢慢的還給人家,欠債最高900余元,現如今相當于90余萬元。后來,我們兄弟長大了,參加了隊里生產勞動,從3工分開始掙錢,有的當上了工人,有的從軍,有的學手藝,將這些欠款終于還清。吳永晉、魏江香倆夫妻共生育了二男三女,1990年從老居遷到新居,按照鄉村規劃蓋起了三層樓房,他們的后代出了2個大學生,四個中專生,3個從軍。吳永晉共計81人的大家庭,都在外工作和闖蕩,做起了生意,添了新房,有的還買了小車。他們的后代對我談起父親、母親、爺爺、奶奶、老爺爺的往事一臉微笑,感到無比的驕傲。
每當回故鄉時,腦海里就會想起兒時,在吳永晉老隊長吹哨聲醒來,參加生產隊勞動時的情景,他的實干、無私、善良、愛心、時時刻刻喚醒著我。在他的影響下,從軍和地方工作,爭第一的思想從未放棄過,退休后仍然想著做些對黨和人民有益的事,奉獻社會。
吳永晉老隊長,他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是個燃燈者。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是吳永晉他們把實干、奉獻,用一顆仁愛之心播灑,他們在哪里,吹哨人的歌就唱到了哪里。錦水悠悠,也流淌著時代的精魂,讓我永遠懷念那些最美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