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點擊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陽明“心”路第三步:“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嗎?
·000-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研究和鑒賞八大山人?
·讀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3
·書:中國人的魂,中國人的命——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2
·人生立志,要抓住三個關鍵點——傳承中國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處之03
名家賞析 更多>> 
--- 劉上洋 ---
·萬里長江第一灣
·劉上洋《老表之歌》研討會發言摘錄
·劉上洋長篇小說《老表之歌》研討會在京舉行
·難以攀登的美
·沒有一棵樹的城市
--- 彭春蘭 ---
·文學女人的情愫
·相逢何必曾相識
·楓葉情
·爸爸的吻
·媽媽的愛
--- 劉 華 ---
·我省著名作家劉華新書《一杯飲盡千年》出版發行
·酒中墨 杯中詩——讀劉華先生《一杯飲盡千年》有感
·飲盡千年的孤獨
·數點梅花天地心(序)
·去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掃墓吧
--- 朱法元 ---
·糾結的畸情
·南非遐思
·寶島情思
·啊,馬塞馬拉
·企鵝歸巢
  您當前的位置 : 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  江西散文網  >  名家賞析  >  劉華
 
酒中墨 杯中詩——讀劉華先生《一杯飲盡千年》有感
江西散文網    2014-12-09 17:01

  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劉華先生在寫一部與我的家鄉樟樹市的酒文化有關的作品。我很好奇。雖然明知他酒量不錯,但他文質彬彬的氣質和慢條斯理的談吐給人的總體印象更像一杯清茶。一盞茶將如何描繪一杯酒的氣韻呢?這種特別的組合將發生什么奇妙的化學反應?我默默地期待著。

  等了一年余,期間多次聽說他為了收集資料走遍了樟樹的街道和村落,不僅是與酒有關的歷史遺跡,包括道教文化、中藥文化、民間風俗,他都進行了細致的了解,我預感到這將會是一部聲勢浩大的作品,果不其然,書稿到手時,我看到的不是關于一個小縣城釀酒技術的發展史,而是一部融匯古今包羅萬象的大散文。

  劉華先生從鑄銅技術的發展寫起,將青銅文化與酒文化的發展聯系起來,他說“人類哪怕在地理上天各一方,在文化上迥然有異,卻是不約而同地投入了自己的創作”,鑄銅和釀酒,是兩種奇妙的世界共生文化現象。這兩種文明的起源,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步調。劉華先生將此當作“上蒼鳥瞰普天之下而一視同仁的恩賜”。這個視角將酒文化的萌芽,提高到人類學的高度。我以前閱讀的關于酒文化起源的文學作品,大部分將視角鎖定在某個特定人物偶然的發現,劉華先生豐富的知識儲備讓他具有了更為開闊的眼光,得以在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當中思考這個現象,在偶然性中找到必然,在個體行為中綜合出群體性。這個發現是具有獨創性的,作者的思考也超越了文學的范疇而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這大概與劉華先生不僅是一位作家同時還是出色的民間文藝家有關。

  從鑄銅技術寫到銅制的酒具,劉華先生的寫作手法仿佛電影鏡頭,先在整個世界遼闊的疆域中航拍,然后慢慢鎖定在樟樹市吳城遺址的上空,再聚焦在遺址中挖掘出的一個小小的銅斝身上。一種含蓄而具有穿透力的光澤點亮了讀者的眼睛,這是歷經摩挲的金屬古器獨有的光澤,它威嚴、峻峭、神秘,一言不發地講述著無盡的故事。銅斝是一種溫酒的器皿,它的出土意味著早在商代樟樹人就能用青銅制造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酒具,并且在飲酒時已經有了一定的講究。

  從盛酒的器皿,再寫到飲酒的人。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陶淵明便是一個典型例證,他高尚的品行和淵博的學識不為統治者所容,只能寄情于山水,沉迷于酒鄉。劉華先生寫道,為了釀造美酒,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打算將縣里撥給的公田全部種上糯米。陶淵明說:“令吾常醉于酒足矣。”棄官之后,他逢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必與同飲。“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這句詩是陶淵明的真實寫照。酒是陶淵明賦詩的主要題材,他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文學家,開創了對酒揮毫的先河?梢哉f,李白、杜甫、歐陽修等人,都是陶淵明的追慕者。后世文人對酒的普遍熱愛,多少有些效仿陶淵明的意味,酒品被文人推崇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也與陶淵明的高尚品格分不開。酒,撫慰了詩人的情感;詩人,成就了酒的地位。

  酒與藥的關系也不容忽視。酒,性溫而味辛,溫者去寒,辛者發散,故有疏通經絡、行氣和血的功效。民間常以各種珍貴藥材浸酒飲用,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東晉道士葛洪在其醫學著作《肘后備急方》中,記錄了多種酒的藥用功效和方法。例如,將“溫酒一二升,以蠟如彈丸,一枚置酒中,消乃飲”,可以治療霍亂。另有黃蓮酒、青蒿酒、桃仁酒、豬胰酒、金牙酒、海藻酒等,都有不同藥用價值。自古醫道同源,酒與藥的緊密關聯,連接起了酒與道教文化之間的關系。樟樹市境內的閣皂山是道教發源地之一,張道陵、葛玄、葛洪都曾在此煉丹行醫,酒,是其中必備的道具。纂修《永樂大典》的解縉曾寫下過這樣的詩句:“曾到松湖訪赤城,山人道士遠相迎。一尊玄酒十年醉,此日經過愧獨醒。”南宋道士張通玄在其詩作《閣皂山》中留下了這樣的句子:“嗟余亦是玄洲客,此日相逢接顏色。醉來寫景作高歌,長笑一聲天地闊。”一位身著道袍衫發飄飄的老者形象躍然紙上。與山對飲,與天地對話,所謂仙風道骨大概便是這個意象。

  酒,并非王候將相、名士方家所專享,它就潛伏在貧民百姓最日常的生活當中,這大概也是其備受追捧經久不衰的原因,浩大的群眾基礎賦予它強勁的生命力。喝上兩壺好酒,乞丐也敢稱王。人一出生,便與酒結緣。酒把一個新生命誕生的消息散布四方。樟樹習俗,小孩一出生,要用一壺酒、一封糕、兩斤肉、一掛爆竹到婆家報喜,生男孩酒壺向前,生女孩酒壺向后。孩子出生第三天,要做三朝酒。一個個醉到酡紅的臉蛋,將孩子的長相、脾性口口相傳,于是十里八鄉都知道某家生了個如此這般的可愛嬰兒。

  借著一壺酒,劉華先生寫盡了世間百態,而樟樹市出產的名酒“四特酒”,只是其中一道較為突出的風景線。世間的一切都是環環相扣的,沒有哪一種事物能夠孤立存在,《一杯飲盡千年》中所傳達出的這種智性思考,正是當下文壇做得不夠的。突破文學的囿限,為文學尋找更為豐富的水源,這大概才是讓文學的生命獲取豐厚養料的有效途徑。深挖固然重要,拓寬也不容小窺,觸類旁通的電光石火間,挖掘的進度也許在剎那間突飛猛進。我不是評論家,不敢說得那么斬釘截鐵,但還是忍不住想試探性地表達一下,如果現在的某些作家們能夠多掌握一點文學以外的知識,他們的作品也許就不會離讀者如此遙遠。

編輯:肖文忠
來源:江西散文網
    相關新聞:
>>主旋律的魅力——重看《離開雷鋒的日子》有感
>>蔡琴:懂得欣賞老歌的人是真正對生活有感悟的人
>>黑瞎子島回歸有感 胥文龍
>>酒 話•話 酒
我來說兩句:
[ 網友留言只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大江網立場 ] 昵稱:     
    請理性評論、文明發言,勿發布違法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們將不予發表或刪除可能引發法律糾紛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少妇黑人粗硬中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99精品一区电影|国产在线一二三|在线播放91灌醉迷J高跟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