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江西省私立育才中學的師生們怎么也沒有想到,兩個月前,他們在校門口歡送滿面春風、雄心勃勃的何靜校長去美國考察,而兩個月后的4月18日,又是在這校門口,他們迎回的,竟是挽著黑紗的校長遺像和骨灰盒。
短短兩個月,區區60天。“我一定趕回來,參加你們的畢業典禮!”臨別時何靜溫柔的聲音,還響在第一屆“育英高中女子班”同學們的耳邊,倏忽間,怎么就天上人間,相隔兩個世界了呢?
春陽依舊,春風依舊,物是人非,夢斷彼岸。為我省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年僅41歲的何靜,4月4日,在美國田納西州考察育才中學與美國學校合作事宜時,因遭車禍,踏上不歸路。
按照她的想法,是再到美國去辦一所學校,然后進行交流,讓美國學生到南昌來上初中,送江西學生去美國讀高中。香銷玉殞,夢斷田納西,未竟的事業,只有靠后來人去繼續了。
育才中學操場正面墻上,黑幕低垂。彩色的遺像上,何靜依舊像平時一樣,綻放著文靜、善良的笑容。她那美麗的眼睛,依舊深情地注視著自己奮斗了6個春秋,從荒地上建起的校舍、教學樓和那些泣不成聲的男女學生們。“繼武訓志走行知路遽返仙國于征途,承雨露恩銘教誨情遍撒桃李在天涯”的挽聯,對她那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二)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年代,花季的何靜來到南昌縣麻丘插隊。一天,同村一名婦女拿著一封信,要她念。何靜問:你的家信里,肯定寫了很多家里的事,不怕被我知道?婦女無奈地搖搖頭:我不認得字。村里有人認字,也讀不完一封信。何靜心里猛地一震。又有一天中午,何靜從田垅里收工回村,看到一群七八歲的孩子一邊放牛,一邊在草地上嬉戲。何靜走過去問:小朋友,學校放學啦?一個光頭男孩大膽地回答:我爸爸媽媽說,我們窮,有飯吃就行了,認不認字不要緊。
事后,何靜說:或許就是在那個中午,被那么兩件事所觸動,自己萌動了一個心愿:要辦一所學校,為解除農村教育的貧困而努力,為發展我省教育事業竭盡綿薄之力。從此,這個愿望一直縈繞于她的心間,使她睡不著、吃不香。
這個夢,陪伴著她度過艱辛的歲月!
(三)
1992年,分娩春天故事的美好年份。這一年,何靜帶著不甚豐厚的資產,舍去了特區豐厚的報酬,毅然回到江西,追索年少時的夙愿,與合作伙伴張龍書一起,創辦起江西省私立育才中學。
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一下那種艱辛和忙碌,一個弱女子,是如何頂著驕陽,披著寒風,在南昌城里四處奔走,辦批文,選校址,租教室,聘教師……一次上門,人家不理;兩次上門,人家不睬;三次上門,人家不辦……有時,為了蓋一個公章,磨破了嘴皮,說啞了嗓子,情到深處,禁不住潸然淚下。何靜是個樂于奉獻的人:辦學經費不夠,她省吃儉用,甚至賣掉了心愛的首飾;請不起搬運工,她就和師生們一起搬床架、課桌,以致砸斷了手肌骨。何靜淡然一笑:錢財首飾都是身外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能辦起一所學校,培養一批新人,心里會有說不出的快樂。她是用誨人不倦的精神,在從事她心愛的事業!
站在育才中學校園內,看著何靜他們沒花國家一分錢,自力更生籌款興建的5層教學樓、5層學生宿舍樓以及教師宿舍樓、辦公樓,遙想6年前,她在青山湖住宅小區借校舍、課桌的情景,讓人不禁感慨萬千:我們的時代,多么需要何靜這樣有愛心、有事業心、有闖勁的人!人說“好人一生平安”,好人何靜,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你為什么走得這么匆忙呢?
(四)
何靜為江西教育界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是在育才中學設立了“上海中西女中海外校友、薛正希望工程育英高中女子班”,使得江西老區84名因貧困而輟學的女孩,重新獲得了學習的機會。
身為女人,又在農村切身感受到了農村失學女孩的艱辛困苦,何靜對她們抱以無限的同情和愛心,時刻都夢想著伸出自己的手臂,攙扶她們一把,但?嘤谛挠杏喽Σ蛔。
所以,當她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了解到70多名遠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原上海中西女中歷屆校友,有意參加國內的“希望工程”,資助一批輟學女孩完成高中學業時,立即趕到上海。她逐個拜訪校友會的有關人士,講述自己耳聞目睹的山區女孩因貧困而失學的痛苦,從而把中西女中校友的心引向了江西,將這筆資助金引進了江西,用在了失學女孩身上。
為了使中西女中校友對我省貧困地區有所了解,何靜陪著她們,坐著中巴顛簸在鄉村公路上,走訪一戶戶貧困家庭,堅定她們資助的決心和信心。為了把真正貧困的失學女孩招進來,她一天跑幾個縣,不顧勞頓,深入山坳,進行家訪、面試。
在何靜的努力下,1995年10月11日,中西女中海外校友會捐資的“育英高中女子班”在育才中學正式開班,42名農家女孩坐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室。爾后,她又花費大量精力,促成第二屆“育英高中女子班”于去年10月開班,又有42名農村“灰姑娘”穿上了“紅舞鞋”。不僅如此,她還想方設法,為這84名女孩爭取到了繼續上大學的海外資助。
(五)
追悼會上,來自贛州老區的女生李淑婷不停地哭著:媽媽,您在哪里?媽媽,您不能走!她哽咽著,為自己親愛的校長媽媽深情地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參加追悼會的各界人士和師生們,無不為之慟容、垂淚。
何靜生前,育才中學的孩子們都在背地里叫她“媽媽”。何靜去世后,他們個個哭成淚人似的叫著、喊著:媽媽,你回來呀!你回來呀!是的,何靜確實像一個盡心盡責的媽媽那樣,關愛著每一個學生。
李淑婷寫道:媽媽,您不能走,女兒離不開您!多少個白晝夜晚,您陪我們聊天,耐心地開導我們。沒有您,我們就沒有相會這份親緣,就沒有繼續上學的機會。您臨走的那天,再三叮囑我們要帶好妹妹班。您身體不好,中西女中校友寄了一些錢來給您看病,您卻不聲不響地用來為我們買棉被。我們一定要像您說的那樣,學成之后,盡力去幫助像我們一樣需要幫助的人。
朱秀華同學回憶:記得我們剛到南昌,何校長就不顧自己有病在身,帶我們逛市容,介紹各條街道、路線、革命舊址和名勝古跡。她還把自己的面包讓給飯量大的同學吃,一天下來,她又累又餓,倒在床上爬不起來。冬天到了,她還把自己的冬衣送給衣服單薄的同學。
初二(一)班的吳紫衡回憶:一天,何校長帶我去上海參加一項活動,我得了風疹。她帶我到醫院去看病,醫生開的藥特別苦,我死活不肯喝下去。何校長說,我先喝,你再喝,好嗎?她硬是把一瓶苦藥喝了下去,給我做出了榜樣。
同學們哭訴著:今年1月份那場大雪的當晚,她來到我們宿舍,挨床挨床地摸我們的被子,看誰的被子單薄,誰沒有墊被,500多張床全摸遍了,發現70多個學生沒有墊被,立即要人去買了70多床墊被來。
何靜教導自高自大的學生:“如果一個人只記住了自己的優點而只看到別人的缺點,他就沒有前途了”;何靜鼓勵有依賴心的學生:“不麻煩別人”;何靜激勵有自卑感的學生:“你能行,只要努力,一定比別人干得更好!”
李六秀同學寫道:一個人生命的真正價值,就在于他(她)離開這個世界后,還能在世界上發揮作用。在幾百名育才中學師生眼中,何靜的奉獻精神,愛他人勝過愛自己的精神,將永遠蓬蓬勃勃地生長著,照耀著他們去做一個有益于時代的人!
(六)
我徘徊在育才中學的校園,在感嘆著生命脆弱的同時,也感嘆著人的偉大。是的,何靜,一個弱女子,卻用自己羸弱的肩膀和纖細的手,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座學校,同時也建起了自己生命的紀念碑。
我清楚地記得1996年歲尾我來采訪她,為本報星期刊采寫“來自大洋彼岸的愛”時的情景。那時,也就是在這個院子,也就是在這架樓梯上,也就是在這條走廊,她為我跑上跑下,一會兒找文字材料,一會兒找照片,一會兒找采訪對象。她說:“我并不是想宣傳自己,只是想喚起更多人的愛心,讓更多應該受到教育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我這輩子想做的事,就是把育才中學辦好。”她還說:一個人有錢并不能說明他就很富有,一個人如果做了一件有益于社會的事,我認為他可以說是很富有了。
100多個花圈,一片慟哭的聲音,一封封來自各地的唁電唁函……從這里,我看到了何靜的價值。從尚不經事但突然間陷入沉思的幾百名學生的眼中,我又看到了活生生的何靜。
何靜,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1998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