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點擊  
·南昌之美美在水——人文地理南昌系列01
·陽明“心”路第三步:“圣人處此,更有何道?”
·104、八大山人的真名是叫“朱耷”嗎?
·000-我們今天應該如何研究和鑒賞八大山人?
·讀書: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3
·書:中國人的魂,中國人的命——中國人的讀書人生02
·人生立志,要抓住三個關鍵點——傳承中國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處之03
名家賞析 更多>> 
--- 劉上洋 ---
·萬里長江第一灣
·劉上洋《老表之歌》研討會發言摘錄
·劉上洋長篇小說《老表之歌》研討會在京舉行
·難以攀登的美
·沒有一棵樹的城市
--- 彭春蘭 ---
·文學女人的情愫
·相逢何必曾相識
·楓葉情
·爸爸的吻
·媽媽的愛
--- 劉 華 ---
·我省著名作家劉華新書《一杯飲盡千年》出版發行
·酒中墨 杯中詩——讀劉華先生《一杯飲盡千年》有感
·飲盡千年的孤獨
·數點梅花天地心(序)
·去為那些光耀千古的名字掃墓吧
--- 朱法元 ---
·糾結的畸情
·南非遐思
·寶島情思
·啊,馬塞馬拉
·企鵝歸巢
  您當前的位置 : 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  江西散文網  >  圖片報道
 
方漢奇:學習歷史可以讓人變得更聰明
江西散文網    2013-02-01 11:41

  ◎深圳報業集團駐京記者何凡

  當我按下門鈴后,沒過多久,方老師就給我打開了門。老人很健康,面色紅潤,精神矍鑠,一點也不顯得老態。待我說明來意之后,他把我帶到書房。書房里鋪著淺色地毯,一塵不染,主人一絲不茍的性格可見一斑。方老師的書房,毫不夸張地說簡直就是一個小型圖書館,方老師說: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學習,打一個“戰役”,就學習一個領域,就研究一個問題。方老師學識淵博,新聞史知識信手拈來。另人意外的是,他年過八旬卻可以熟練地運用微博,微博對時下新聞保持著相當高的敏感度,以史為鑒論時事是這位老博主的特色。 “研究歷史可以讓人變得更聰明。”老人干脆地說著。接著,將六十余載新聞往事娓娓道來。

  “螃蟹為什么能吃,蜘蛛為什么不能吃”

  記者:在您的少年時期,中國正處在動蕩不安的年月。當時是什么促使您想當一名記者的?

  方漢奇:我想當記者是念到高中以后,當時是抗日戰爭的后半期。我在高中里面負責學生會的活動,辦墻報出壁報。壁報主要是在戰爭環境下,通報抗日戰爭的信息。那個時候我在廣東韶關,1944年日本人想打通粵漢鐵路,占領了衡陽,向韶關,桂林,湘桂黔進軍,情況十分危急,所以當時在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都很關注軍事信息。因為我是學生會在班上的學術委員,是當然的主編,于是就接觸了新聞報道。同時,我也看了許多名記者的通訊,像范長江的,孟秋江的。那個時候就自己辦墻報,覺得新聞工作是非常偉大的工作,是有價值的工作,有意義的工作,而且是有趣味的工作。新聞工作者有一個特點,就是必須到第一線,不像作家他可以在屋子里頭瞎琢磨。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可以看到很多公眾關注的人和事。我覺得這個職業是非常有意思的,年輕嘛,還是中學生,因此就十分向往這個職業。

  記者:1946年在考上大學之后,您是怎么從記者轉而對新聞史研究產生興趣的呢?

  方漢奇:歷史的學習和研究都是為現實服務的,目的都是為了做好當前的工作。新聞歷史則是對新聞工作中出現過的經驗教訓和錯誤的總結,使新聞工作者接受前人好的作風,少走彎路,變得更聰明。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歷史是人類文明中最有價值的學科。盡管他這話里面有個人浪漫主義的色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歷史一直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人們知道螃蟹為什么能吃,蜘蛛為什么不能吃,這就是生活中的經驗和教訓不斷地被歷史總結。包括現在的“走轉改”就是對中國新聞歷史的重新認識。當時范長江跟隨紅軍采訪西北百姓,報道真實的西北,寫了《中國的西北角》,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實踐“走轉改”的記者之一。你不走基層,就不了解百姓關心什么,不轉作風,老百姓就不會真正接納媒體;不改文風,你寫的東西老百姓就不愛看。當年我收集報紙是從1944年到1953年,這十年來收藏了1500種報紙,后來這些報紙都捐給北大了。畢業后,蘇州教育大學新聞系主任馬蔭良知道我有這個愛好,就寫信給我讓我去他當時負責的上海新聞圖書館研究整理《申報》史。

  “修史就像接力賽,到了該續修新聞史的時候了”

  記者:您在1996年主編了《中國新聞事業通史》,這本書被譽為中國新聞史學成果的集大成者,您能談談這部通史嗎?

  方漢奇:通史不是有必要經常寫,集中全國的力量去完成這一部通史,它起碼可以穩定適用于比較長的一段時間,現在又到了可以續修的時候了。上中下兩百多萬字,下部是1992年出版的,截稿是在1987年,到現在隔了二十年了,有必要再修一次,那是年輕一代學者的事,我就不管了。你看,這二十年,出現了很多新事物,比如互聯網,3G,微博,等等;ヂ摼W從1987年的第一個E-MAIL到現在這個局面,經過了20年的發展,這二十年主要是新技術帶動新聞事業的發展。修史就像接力賽一樣,我看有必要再出一個第四卷,作為前三卷《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的概括和延伸。

  記者: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的新聞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您認為都有哪些因素促成了這些變化和發展?

  方漢奇:改革開放以后,首先是思想解放,"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使得人們在思想上獲得了大解放,極左思想對人們的禁錮被排除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新聞史沒有什么可研究的,大都被劃到資產階級、修正主義那邊去了,新聞史的課也基本不上了,當時的大學可以不辦新聞系,新聞事業的發展也跌到了低谷。其次是經濟上的原因,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國的媒體逐步開始與市場接軌、與世界接軌,這都是史無前例的。然后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成熟,尤其是互聯網已成為全球性的信息資源網,電子報刊進入大發展階段, "多媒體"的出現更加豐富了傳媒大家族?茖W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新聞報道如虎添翼。

  記者:作為新聞史研究的實踐者,能否談談您的希望?

  方漢奇:因為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的改革,都需要新聞事業的支持。希望新聞事業能夠更開放一些,前景還是看好的。

  記者:您對網絡上層出不窮的假新聞有什么看法?是否需要加大對網絡新聞發布的審查力度?

  方漢奇:這個太壞了。網絡是個雙刃劍,它給公眾提供了一個發表意見的園地,它會對一些假惡丑的事物進行鞭打,是一個很銳利的武器。但它也會造成一些很負面的東西。國家要發揮它的正面輿論導向作用,使這個社會的正氣上升,邪氣下降,促進社會的和諧,促進政治、經濟和法制的發展,只要善用這種新的科技手段,它的正面效益就將是主要的。

  最大遺憾是沒當成記者

  記者:您認為您最大的遺憾和成就是什么?

  方漢奇:成就沒有,就是當了六十年的教師,希望年輕人超過自己。遺憾就是沒當成記者,歲數大了,年輕力壯腰腿硬的時候沒當成記者,現在當不了了,這是最大的遺憾。如果下輩子有機會,還是從記者做起,年輕的時候先當記者,再干一段編輯工作,然后研究新聞的歷史和理論,這樣的一個流程是比較合理的。沒有做過第一線的新聞工作,就馬上投入新聞史的研究和教學,這是個缺陷。

  記者:作為老一輩新聞工作者,您認為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應具備哪些條件?

  方漢奇:新聞工作者需要有比較堅實完整的知識結構,比較好的文史基礎,比較嫻熟的文字基本功,還有不斷學習和進取的精神。新聞工作者需要不斷的學習,打一個“戰役”,就學習一個領域,就研究一個問題。還需要不斷關注新事物的發展,關注社會的發展,要有人文的情懷,才能夠在“走轉改”中做的更好,發揮的更好。

  ●方漢奇:

  (1926-)

  方漢奇,廣東普寧人。1950年畢業于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新聞系。1950年至1953年任上海新聞圖書館研究組館員,同時在上海圣約翰大學新聞系講授新聞史專題。1953年調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任教,1958年調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任教。1972年至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任教。1978年至今,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任教。1985年起任博導.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學會常務理事、首都新聞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新聞傳播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編委兼“中國新聞事業”部分主編、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F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會長。

編輯:金燚
來源:深圳特區報
    相關新聞:
我來說兩句:
[ 網友留言只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大江網立場 ] 昵稱:     
    請理性評論、文明發言,勿發布違法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們將不予發表或刪除可能引發法律糾紛和損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少妇黑人粗硬中出视频在线观看|国产99精品一区电影|国产在线一二三|在线播放91灌醉迷J高跟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