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鄰居老太太家借東西,桌上攤開著一本小筆記本。出于對紙與文字的職業慣性,探頭一看,上面以蠅頭小字加繁體寫著——2月18日支出:黑龍江冷凍玉米一箱,46元;小成(孫子)16歲生日紅包,120元;施舍,10元;收入:下午路上撿到1元。
我問,這“施舍”是什么意思?
她說,下午出門,路上兩個僧人攔著我,直夸我好福氣。得人好話祝福,我要隨緣給點啊。就給了10元。
嘿,我瞧見的居然是老太太的賬本。而且,在我看來,她記的雖然簡潔,細節卻如此豐富,可以當個小型文學作品閱讀了。
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或聽到有人記賬了。于現代人而言,生活是“流水賬”,更是一筆糊涂賬,F在的電腦都有記賬的軟件,但我從沒有聽說有朋友用過它——用“word”或“excel”或“開心農場”的軟件都忙不過來呢,還記賬?一不小心,如果身邊有還記賬的人,他準定會成個恐龍般的笑話。
但我記得,在從前,農耕時代,人們都習慣記賬。一針一線,一飯一蔬,非常細小的收支,都必于一天結束的晚間燈下,被主人寫在紙上,到了月底或年末,主人還要做個小總結,收入、支出,算得清清楚楚。要開源,還是要節流,也算對來月或來年做個提示。有上了年紀的人,他記錄的賬本,摞起來,甚至可以齊他的腰身。從這點看,從前的人們,絕不熱衷于大手大腳,而是企圖日子過得爽朗明白,細膩有味。那樣一種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已經遙遠不可回返的生活態度,的確更像俗稱的那樣,是在“過小日子”。
我曾聽說個趣聞,有個不會寫字的人,也愛記賬。他用的是圖畫:如果買了頂帽子,就畫頂小帽;如果收獲了蘋果,就畫只大蘋果,有顏料的話,興許他還要添上紅彤彤的色彩。有天,他哥哥提著一條自己打的魚來看他,看見弟弟在一個本子上畫滿了動物、食糧與各色雜物。出于好玩,他順手提筆把自己帶來的這尾鯧魚也畫在了上面。弟弟回來,看見賬本上多了條魚,十分生氣:你買魚花的錢,怎么能記在我的賬上呢?
這是記賬帶來的傳說。已經有了民俗學的味道了。
記賬是最真實的經濟學,是某種寬泛意義上的文學,是趣味橫生的民俗學。記賬,還是頗有價值的考古學。
在我讀到的一本莎士比亞傳記中,作者苦于與莎翁年代相隔的遙遠而無法回溯歷史的真實。但是他偶然地發現了與莎翁同時代且在同一劇院工作的劇院老板的一本賬本。在其中一段時間賬目的記載中,劇院老板大量地記錄了為劇院建設而購買支柱、木料等花費的金錢,以及當時劇院上演一些劇目(其中也有莎士比亞初出茅廬的作品)時售票的收入。作者由此清晰地推斷出,那是一個戲劇開始盛行進而發達的時代,皇室重視,群眾性亦十分廣泛。而這,正為莎士比亞這位空前絕后的大文豪的出現,奠定了廣大的宏觀意義上的基礎。
這本傳記的杰出性是公認的。而在我看來,偶然地留在歷史中而有幸未被銷毀的劇院老板的賬目,無疑為此書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誰都知道,賬目越清晰越有價值。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人,他的人生正逐漸或已經成為一筆糊涂賬。有時我于晚間看一些紀實性的與家庭倫理有關的電視節目,那些冒著被周圍鄰居認出或被家人唾罵的風險而到電視臺去做節目的嘉賓,人人都有一筆企圖清算而又絕對算不清楚的“賬”,他們向主持人向心理學家向網友甚至向現場和他們一樣迷惑的觀眾述說、哭泣、求援。希望有人幫他們把這筆人生之賬算得清楚……
每到此時,我都往往看到心痛。連他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人生啊,素不相識的旁人如何幫他整理?
請記著:人生這本賬,只有每個人自己才能記錄、翻看、回望。你的賬目,他人難以插手,你請不了速記員或秘書。
請記著:借的,請勿忘歸還;收獲的,請時常恩謝;而他人欠的,就算了吧,一筆勾銷而過。
還有,最重要的是,在人生這本賬中,你要記錄的重點,是“時間”,而非“金錢”。因為,生命是由一分一秒的時間,而非一分一厘的金錢串成。誠如《舊約》所說:生有時,死有時,聚有時,散有時。
在你的賬本上,不要忘記記錄你與時間的種種糾葛:珍惜了,就是賺到;浪費了,就是透支;你也不要忘記記錄時間帶給你的種種質感:酸、辣、喜、傷、悔……沒有一樣不是珍貴的。
總之,不要辜負了時間呵。
王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