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江州義門陳,雖早有所聞,但這次看了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的專題節目,才決心實地尋訪。百聞不如一見,新建的五祖堂和義門陳文史館,古老的東佳書院和相關遺址,讓我思接千載,神游萬仞,引發諸多思考和期待。
千年之問
義門陳,自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陳旺遷居德安建莊,到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奉旨分莊,經歷332年15代,義聚不分家。聚居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凝聚力之強,不僅為我國封建社會所僅見,也為世界家族史所罕見。
“聚族三千口人間第一,同居五百年天下無雙!睆奶瀑易谥泻退哪(884)下詔,首次旌表稱“義門陳氏”開始到分莊,先后有8位皇帝以賜匾、封祖、加爵、賜聯、題詩、免徭役等多種方式,予以嘉獎和呵護。其中,宋仁宗就下詔8次,直到下詔分莊的次年,他躺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賦詩:“江州久著義門莊,莊上分莊世派長”,“子孫各知遵義范,永繼舜德有重光”。
歷代朝廷的旌表,使義門陳聲名鵲起。官員刮目相看,世人競相仰慕,陳氏族人更是備感榮耀,更加自覺地維護家風傳統。
朝廷所以這樣高密度地旌表義門陳,原因就在于樹立義門陳這一“家崇孝悌之風,門尚敦睦之義”的樣板家族,有利于教化百姓,穩定天下。朝廷從多次旌表到最后賜旨分莊,都是出于同一個目的。分莊,說到底也是一種旌表,把一個樣板家族裂變成散布全國的334個樣板家族,其示范、輻射效應不是更大,更有利于天下的穩定與教化嗎?
當然,朝廷的旌表只是義門陳聚居同爨的外部原因,那么,其內部原因又是什么呢?
這是一個千年之問。從朝廷到地方,從皇帝到百姓,從中國人到外國人,從古到今,人們都持此問。
唐昭宗曾問義門陳第三任家長陳崇:“你們為什么能累世義聚不分家?”陳崇答曰:“吾家男婦一公無私。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丈夫不聽妻偏言,耕男不說田中苦!
幾十年后,改朝換代了。宋太宗問第八任家長陳兢:“汝義門所以義聚,何也?”陳兢答曰:“公也。公則無私,無私方可義聚!
兩朝皇帝問的是同一個問題,兩任家長答的是同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就是義門陳的治家之道;這個答案,就在1020年前面世的《義門家法三十三條》及依法治家的實踐中。
答案解讀
《義門家法三十三條》是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由陳崇制定的,全文不足三千字,通篇體現了忠孝仁義的儒家理念,閃耀著民主和智慧的光芒,在維系陳氏義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義門陳一部憲法性質的根本大法。
“家法”序言開宗明義就是,“家正則天下定,是治家之道”。結束語是,“崇所慮者,將來昆云漸眾,愚智不同,茍無敦睦之方,慮乖負荷之理。唯深遠計,今設之以局務,垂之以規程,推功任能,懲惡勸善。公私出納之式,男女婚嫁之儀;蠶事,衣妝,貨殖,飲食,須令均等,務求和同。令子子孫孫無間言,而守義范也”。
序言說明了制定“家法”的初衷和指導思想,關鍵詞是“均等”、“和同”,這是貫穿整部“家法”的思想主線,也是“一公無私”內涵的體現和本質要求。為了“令均等”、“求和同”,“家法”確定了具有特色的家族管理體制。頭三條便是確立家族領導成員及其職責。第一條,“立主事一人,副二人,掌家內外諸事!薄安灰蚤L少,但擇廉謹才能之人任之,不限年月。倘有辭狀乞替,請眾詳之。若年老衰弱,相應擇人替之。若健壯仍不許退。若才能不稱,則須擇人代之!钡诙䲢l,立“庫司二人”,以掌財權,規定“此二人亦不以長幼,但擇公干剛毅之流”。第三條,立各田莊負責人,田莊是家族的經濟基礎,莊首由家長指派,接受家長和庫司的監督,“不得父子同處”。家長是最高管理者,庫司是掌財權者。輩分相壓原是封建家族統治的本質特征,但“家法”卻不設輩分、年齡、任期限制,推功任能,突破了封建傳統觀念,具有進步意義,從而保證了家族管理的權威性和穩定性,為義門陳的長治久安提供了體制機制保證。
“家法”確立了吃大鍋飯的家族經濟制度。義門陳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單位,土地歸家族所共有,家族與田莊分層經營。男性成員要“執作農役”,婦女則從事蠶桑紡織。家族成員普遍勞作,衣食住行通過生產自給解決。全族成員集體就餐,分次進食,按啟蒙兒童、女童、婆母新媳、老人分席。分配生活消費品包括婦女日用粉脂等“均出入”,“唯均唯平,度其盈縮”,適當照顧老殘病等特殊需要。保持節儉,低水平消費。
“家法”確立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規定男子“皆只一室,不得置仆妾”。這是防止私房膨脹,隱定義聚,避免“間言”,遵守義范的重要措施!凹曳ā边對結婚年齡、用度等作了具體規定,由父母之命上升為家族之命。同時,還規定新婦必下廚房勞動,體現人無貴賤,平等平權。
“家法”確立了書屋、書堂兩級學校教育制度。書屋系蒙館,凡陳氏兒童7歲入學,15歲出學,具有義務教育的性質。書堂即東佳書院,有賦性聰敏者令修學,稽有成就者應舉。書堂建有專門校舍,置有學田,作為固定的教育基金。筆紙墨硯,均由家族供應。這所具有私立大學性質的書院,還向外姓開放,迅速成為江南著名學府,造就了大批齊家治國的人才。教育“均等”是最大的均等,氏族成員素質的提高是“和同”的基礎。在宋代,富紳大戶自行辦學雖較普遍,但像義門陳這樣分層次辦學,設置學田,并對外開放,則屬開先河之舉。
“家法”確立了懲惡勸善的司法制度。設立“刑杖廳”,對諸如酗酒、賭博、斗毆、妄使錢谷等給予懲罰!凹冶叻,官省五條刑”。史載,義門陳“百年服刑者三”,可見家法森嚴,守法自覺,家風良好。
在制定“家法”的同時,還制定了與之相配套的《義門家范十二條》,900余字;緝热轂榫醋孀、孝父母、和兄弟、嚴夫婦、訓子孫、隆師儒、謹交游、睦鄰里、均出入、戒游惰等,對修身齊家、構建和睦家族作用甚巨,直到今天仍泛著光芒。
陳崇是義門陳的杰出家長,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教育家。他制定的“家法”“家范”,體現了儒家“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義門陳是踐行這一思想的具有血緣關系的原生態氏族公社。當時就有人評價說:義門陳“室無私財,廚無異饌,大小知教,內外如一;庭閨之內,無有間言,少長一并,合德同風。皆崇之功也!(宋•胡旦《義門記》)還有很多諸如“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等贊譽和“同犬同槽”等故事流傳。后世學者說義門陳是陶潛筆下的“桃花源”,比西方“烏托邦”還早600年等等,皆非空穴來風。
研發暢想
“天下陳氏出義門”,義門陳已經成為一個永恒的家族文化符號。千百年來,義門陳后裔來德安尋根問祖者絡繹不絕,近年更呈驟增之態勢。宗親文化風生水起,旅游休閑時尚潮急,順應潮流,乘勢而上,打義門文化牌,不失為時下發展戰略的一種選擇。
我邊看邊問,邊走邊想,冒出兩點想法:一是組建中華義門文化研究中心,立足江西,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發掘、整理、研究義門文化資源和中外大家族文化,占領學術高地;二是打造江州義門文化城,發展文化旅游事業。義門文化城似乎可以包括三個組成部分:
以德安縣愛民鄉巖泉村為文化城核心區,恢復重建東佳書院,把它建成集教育、培訓、觀光、游樂、休閑、休假于一體的多功能景區。
以車橋鎮義門陳村為中心,建立義門陳遺址公園。義門陳村積淀著豐富的文化遺產,留有大批古跡、石刻、遺址、古墓葬等文化景觀資源,需要有計劃地發掘、保護。維持原生態原真性,全景式展示義門陳文化歷史,使其成為見證千年歷史滄桑、感受濃厚儒風雅韻的文化勝地。
籌建義門國際博覽園。系統介紹、全面展示中華歷代“義門”文化和國際著名大家族及名人,為人們了解、借鑒義門文化,構建和諧家庭、和諧家族、和諧社會,提供獨特的人文視角和生動直觀的形象教材。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在我看來,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宜先重建東佳書院。在義門陳所有遺址遺產中,東佳書院文化品位最高,自然風光最美,人文景觀資源最多,開發利用價值最大。
據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年)徐鍇《東佳書院記》載:書院“因勝據奇,是卜是筑,為書樓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田二十頃,以為游學之資。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學焉”。
兩副宋代對聯也證實了東佳書院當年的盛況:
近百賢,延千雋,育才于院,可謂義門義天下;
聚千卷,藏萬軸,儲書于樓,敢稱東佳佳宇中。
接官廳內,盡是進士、博士、大學士;
迎賓路上,又來侍郎、禮郎、尚書郎。
東佳書院鼎盛時,學子達到400多人。僅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年),應舉登科者即達45人,任朝官18人,地方官員209人。另有“八文龍”、“九才子”、“五馬”之說,人才輩出。歷代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紛至沓來,晏殊、歐陽修、陸游、蘇軾、黃庭堅、寇準、岳飛、楊億、朱熹、文天祥等都曾在此留下詩文、題詞、對聯或碑刻,其中歷代詩詞300多首,文化遺存數百處。
山水佳處,人文蔚,書聲瑯。東佳書院坐落在東佳山麓,風景極為幽美,建筑群落恢宏。當年,歐陽修在此講學,留下“奇峰巍峨,三巖空兀。一巖如堡,臨空北懸;一巖如虎,伏顛東騰;中巖赤壁,陡然下墜”的佳句,并作“山石巖泉流白水”的千古絕對。蘇軾揮毫將下榻的別墅命名為“一字園”,并賦詩一首。從族譜保存的書院全景圖看,東佳山麓,永清潭畔,御書樓、大學院、賞蓮亭、三藏閣、集賢院等20余處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煙羅幽景似仙居”。(晏殊《贈東佳書院》)
義門陳是中國家族史上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是一座塵封了千年的文化富礦,令人敬畏。其于史有據,影響及于全國;于今有益,亟待開放開發。如今,東佳秀峰翹首以待,紫巖飛瀑熱忱呼喚,歐陽下聯尚待應對,天下陳氏尋根而來。我輩緣何而不為?何時方可為?晚為之不如早為之,有志者定當為之!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