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座江南的歷史文化名城,2200年的城市年輪刻在古老的樟樹上。
西漢初年,車騎大將軍灌嬰率領一支長途征戰的騎兵,赤日炎炎中,突然發現遠處一大片蓊郁的樟樹林,眼睛為之一亮,綠蔭如蓋的大樹,讓征戰勞頓的將士們找到了家園般的歸宿感。漢高祖五年(公充前202年),灌嬰受命在樟樹林筑城。于是戰功赫赫的將軍的名字,就與一座城市永遠連在了一起。于是這座城市便有了灌城、豫章郡抑或洪州等的稱謂。有意味的是,灌嬰策馬奔躍,當年他洗馬的地方,至今仍叫“洗馬池”。因此,又有人稱“南昌”為“洗馬之城”。
推開2200年的古城門,斑駁的舊城墻,迷宮一般的街巷,穿城而過的贛江,凌空而起的古閣……便是這座城市的歷史。
走過一條條老街舊巷,走過從小就熟悉的“淵明路”、“永叔路”、“象山路”、疊山路”,還有家門口的“子固路”……我猛然領悟到,這些不經意掛在嘴邊的街名,其實大有深意。
由于熱愛行走,我曾經探訪過許多城市,但像南昌這樣集中地以本鄉本土的歷史文化名人命名的鄉賢路,卻不多見。
南昌的街名,宛如這個城市的名片,凸現了它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含量。淵明路、孺子路(徐稚字)、永叔路(歐陽修字)、子固路(曾鞏字)、象山路(陸九淵別號)、疊山路(謝枋得號)、陰明路(王守仁)、船山路(王夫之)、榕門路(原黃黎洲路)、安石路(易名八一大道),這十大鄉賢的名字,如璀璨的星斗在中國文化史上熠熠閃光。王陽明、王船山、黃黎州雖屬外省藉,由于他們在江西的政聲受后人景仰,亦被南昌人視為“老俵”。
每當我抬頭看看這些街名,除了有一分內心的驕傲,也感覺到一份責任。街名,讓南昌人掂量出“薪火相傳”這個詞的分量。
在南昌,隨便走進一條老街,都會牽扯出一串傳奇故事。就說中山路,1912年秋,孫中山從滬上乘船來贛,騎著棗紅馬,檢閱辛亥革命后江西新編第一師和第二師。閱兵式后,孫先生發表演講,他說:“江西是人杰地靈的好地方,歷代以來有文天祥、謝疊山的英雄氣節,有歐陽修、黃山谷的道德文章,江西的廬山五老峰代表了江西人的骨氣。江西人響應辛亥革命,風起云涌。”中山先生鼓動人心的演講,讓在場的每個人都聽得血脈賁張。
南昌的中山路,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有著特殊的位置。
80年前的“八一起義”,打響了武裝革命的第一槍。周恩來、朱德等領導的“起義總指揮部”就設在中山路上的“江西大旅社”。前沿指揮作戰的賀龍指揮部,設在圣公會教堂,葉挺指揮部設在“心遠中學”工字樓。走過中山路,徑直東行,一座瑰偉絕特的樓閣,矗立于贛江與撫河交匯處,這就是滕王閣。唐才子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使“滕王閣”成為風流千古的江南名樓。文壇大家韓愈,一言九鼎,“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大大提升了膝王閣的知名度。那高懸于閣上的匾額,上書”滕王閣”三個鎏金的大字,正出自蘇東坡的大手筆。
一座1300多年前的古閣,留下了1300多篇(首)詩文,兩個數字奇異的吻合,讓人驚嘆。在我看來,這座江南名樓,已不再是一石一木構筑而成的,而是用1300多篇詩辭歌賦搭建起來的,它突兀凌宵,恢宏大氣,是南昌人永遠的精神高閣。
南昌文風鼎盛,文脈相傳。清末年間(1898年),嚴復的弟子熊元鍔、熊育钖兄弟倆,創建了江西歷史上最早一所新式學堂“南昌熊氏私立心遠中學”。校址就選在古代教育先賢子羽傳教講學的地方。子羽是孔子的門徒,博學多才,南游講學,定居南昌,死后葬于東湖邊。熊育钖先生教書育人50載,有3000名高中生畢業于“心遠中學”。從這扇校門里先后走出了方志敏、鄒韜奮,走出了陳寅恪、吳有訓、胡先骕,傅抱石等一批“人中之杰”。這所學校便是今日的“南昌二中”。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南昌學子,如今在全國高考中,一批又一批出類拔萃者闖入北大、清華園。
唐詩宋詞里的南昌,不再沉湎于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光榮與夢想,不只屬于過去。新中國第一架飛機、第一枚海防導彈、第一臺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都誕生在南昌。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高新技術、信息產業使南昌步入了現代文明的快車道,南昌飛機、江鈴汽車、洪都摩托、江中制藥等聲名遠播。“新八一大橋”和“南昌大橋”猶如兩條巨龍,凌空橫跨贛江兩岸,象征著南昌經濟的跨越式騰飛。
這座江南古城,正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在中部崛起。
原載《人民日報》2007年5月1日(感悟文化名城)